摘要: 蓬溪县在明清二代雅称为“三兴”,因其县境是由中古时期的唐兴(蓬溪)、巴兴(长江)、晋兴(青石)三县合并而成的。1、唐兴县—武丰县—蓬溪县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年),割方义县北境置唐兴县,县治蓬川(今鸣凤镇翔凤)。武周时改名为武丰县,神龙政...
蓬溪县在明清二代雅称为“三兴”,因其县境是由中古时期的唐兴(蓬溪)、巴兴(长江)、晋兴(青石)三县合并而成的。
1、唐兴县—武丰县—蓬溪县
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年),割方义县北境置唐兴县,县治蓬川(今鸣凤镇翔凤)。武周时改名为武丰县,神龙政变后复名为唐兴县。
中宗景龙二年(708年)析唐兴县北部置唐安县,县治设赤城镇茶店子。开元时唐安县废入唐兴县,迁唐兴县于原唐安县治所。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唐兴县为蓬溪县。以治所临蓬溪河而得名。
2、巴兴县—长江县
西魏恭帝二年(555年),分东遂宁郡置怀化郡。改巴兴县置长江县,为怀化郡治。因治所在长江坝(今蓬溪县郪口乡境内)而得名。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长江县移治明月山下凤凰川(今郪口乡)。唐著名诗人贾岛(779—843年)曾谪为长江主簿,世称贾长江。今长江坝上尚存贾岛祠。
3、晋兴县—始兴县—青石县
魏恭帝二年(555年),改晋兴县为始兴县。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年),改始兴县为青石县,以界内有青石山而得名。
唐代形势
宋末元初,由于宋、蒙二军在四川多年反复拉锯作战,使得巴蜀大地“民无遗类、地尽抛荒”、“丛篁夹路、虎狼逼人”,“田多荒芜、蜀山尽碧”,“行百里而无人烟”。蓬溪、长江、青石等县人烟几绝。唐、宋时代三县人口共约6万余人,经过战乱,三县人口共剩下不到1万人。
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年),将长江县并入蓬溪县,将青石县并入小溪县(遂宁府附廓县)。二十年(1283年),降遂宁府为遂宁州。
明太祖洪武九年(1376年),降遂宁州为遂宁县。次年,将蓬溪县并入遂宁县。十三年(1380年),复置蓬溪县,并将原并入遂宁县的青石县涪江东岸地区划归蓬溪县。至此,蓬溪县兼有原唐兴、巴兴、晋兴三县之地。
太平军兴(1850—1864年)后的咸丰年间,蓬溪全县分设中乡、东乡、西乡三个团保局,以原唐兴县地为中乡,民国时改为“一区”,建国后称为“老一区”。以原晋兴县地为东乡,民国时改为“二区”,建国后称“老二区”。以巴兴县地为西乡,民国时改为“三区”,建国后称“老三区”。
清正八年(1728年),蓬溪县于蓬莱镇(今大英县城)设置巡检,乾隆元年(1736年),改蓬莱巡检为蓬莱镇盐大使。乾隆二十年(1756年),盐大使移往康家渡,蓬莱镇改由县丞来驻。
民国元年(1912年),驻蓬莱镇县丞改为分知事。
建国时的蓬溪县,面积达1953平方公里,与重庆、内江、德阳等6个市、地的10个区县接壤,边界长达600多公里。县域呈“人”字形跨涪江两岸,两翼狭长,布局非常不合理。特别是县城处于“人”字形的顶端,涪江以西的乡镇中,有7个距县城110公里以上,交通十分不便,给行政管理带来了诸多困难,不利于传达政令、交换信息、商品流通。
1958—1959年间,蓬溪县城准备由赤城镇迁往蓬莱镇,并于1958年在蓬莱镇开工修建县委、县政府办公大楼、邮电大楼和县委招待所。后因十年动乱使县城迁移计划被搁置了下来。
1997年12月28日,析蓬溪县涪江县的管辖的玉峰、象山、卓筒井、天保、蓬莱、河边、隆盛、回马8个镇和通仙、金元、智水3个乡设置大英县,以境内有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英卓筒井”而得名。卓筒井是世界钻探深井的始祖和活化石。大英县人民政府驻蓬莱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