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迹寻音:四川遂宁射洪“子昂故里我来了”

时间:2022-09-20 22:33:45 | 浏览:2263

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每逢登高望远,大多壮怀激烈。陈子昂的千古绝唱《登幽州台歌》也不例外。只不过他的“壮怀”,并非大放厥词的明志,亦非豪言壮语的赞美,而是感叹时空悠远无限、人生微渺短暂的怆然伤怀。这悲壮的生命体验,寄付于“人,生而必死”这一亘

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每逢登高望远,大多壮怀激烈。陈子昂的千古绝唱《登幽州台歌》也不例外。只不过他的“壮怀”,并非大放厥词的明志,亦非豪言壮语的赞美,而是感叹时空悠远无限、人生微渺短暂的怆然伤怀。这悲壮的生命体验,寄付于“人,生而必死”这一亘古不变的事实,触动着每一颗敏感于生命的心灵。(文化是闲出来的~读朋友圈笔记)

子昂故里我来了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唐)陈子昂


这一家喻户晓的诗句从小我们就知道其背景:

大唐神功元年的一天,一个孤独的身影步履蹒跚地登上了幽州台(现北京大兴),幽州台下是古燕国的京畿之地,这个当年十分庄严华贵的燕国国都,如今已到处是断壁残垣、疮痍满目了。

他怀着抑郁的心情失神地凝望着远方,眼前是一片苍凉的大地,向前看不见古之贤君,向后望不见当今明主。

山河依旧,而古人早已消亡,人生短暂,明君难遇啊!触景生情,他感到一个人置身于历史长河的孤独与痛苦,不禁悲从中来潸然泪下。

几年之后,他带着对朝廷的绝望,对酷吏的憎恨,对壮志未酬的悲愤,对后无来者的遗憾,颓然倒毙在故乡的监狱中,长眠于他曾经走过无数次的独坐山下。

他就是唐代诗国中开一代诗风的革新派诗人陈子昂


随着疫情告一段落,我在上海军旅歌手敖长生的引荐下,前往四川遂宁市的县级市射洪市太和中学帮助他的母校师生规划艺考教育,热心的黄连东校长就是射洪金华山人,他除了以表示东道主的诚意,更多的是以陈子昂同乡之名陪同我参观,一到山脚下,射洪中学的讲解员也是校友,所以讲解起来在动情之处更是绘声绘色。



01

“古读书台”怀古



“悲风为我起,激烈伤雄才。”诗圣杜甫为一代雄才的陈子昂不幸遭遇发出了深沉的慨叹。诗人含冤而去了,但他那首千古绝唱《登幽州台歌》留了下来,他的革新诗歌的主张和雄浑苍凉的诗风留了下来,他那忧国忧民、正直敢言、不畏强权的风骨与精神留了下来,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一代一代地传承至今。

陈子昂出身在今天的四川省射洪市,射洪的金华山被古人称为“贵重而华美”,它的贵重因其山上有闻名遐迩的蜀中四大名观之一的金华山道观,更主要是因为山上有一座“古读书台”,这个唐代大诗人陈子昂幼年读书的地方使金华山身价倍增,名震蜀中,吸引了各地游人竞相前往。

金华山上林木甚茂,山不高而秀,水不深而清。漫山古柏,郁郁苍苍;楼阁亭榭,疏密有致;碧瓦红墙,或隐或现。尤其秋日登山,山上薄雾缭绕,如诗如画,使人有“白日沉沉不到地,秋风飒飒生寒烟”之感。

过山脚下的“百尺桥”登365级石梯才到山门。进入大门,便是各式宇殿及客堂、斋房、净室等。宇殿四壁,均有清代壁画装饰。走过诸殿,来到一处小院,院内有一六柱六角三层的阁楼,这里原名玉虚阁,因阁内贡奉的是玉皇大帝的神像,所以又叫玉皇楼。这里就是古读书台旧址。

经过玉皇楼还有一座四角亭楼,一楼两层,名纯阳阁,为纪念八仙之一的吕洞宾而建。金华山前山便到此为止。从纯阳阁行经一段茂密的林荫小道再拾级而上,约百余步,即达金华山后山梧冈山。

现在人们看到的古读书台就建在此处。陈子昂在金华山上苦读三年,博闻强记经史百家,为后来革新诗歌打下了厚实的基础。

读书台四周有墙垣环绕,大门前竖“唐右拾遗陈伯玉先生读书处”石碑。石坊额上有碎瓷镶嵌的“古读书台”四字,门联为“亭台不落匡山后,杖策曾经工部来”。

“匡山”指李白幼年读书之所,“工部”即指杜甫。杜甫因避安史之乱流亡入川,在四川生活了将近10年。宝应元年(公元762年)11月,51岁的杜甫沿涪江乘舟而下,来到射洪。

他曾到射洪县金华山瞻仰了陈子昂读书台,去射洪武东乡拜谒了陈子昂的故宅,留下了感人至深的诗篇,为一代雄才的不幸遭遇发出深沉的慨叹。

进入读书台大门便是拜厅,两侧为回廊。拜厅中立有板壁数道,板壁刻有陈子昂好友卢藏用撰写的《陈氏别传》,介绍了陈子昂一生的经历,为民国时罗钟潞所书。板壁还刻有清末举人马天衢书的陈子昂感遇诗38首。

拜厅正中悬有大型金字木匾,上题“海内文宗”“三唐冠冕”。并立陈子昂汉白玉站像一尊,高1.4米,像座为红砂石刻,高0.8米。拜厅后为陈子昂纪念亭(即感遇亭),亭台高耸,钩栏环护,曲槛相倚。其间匾对层叠,光洁明净。

亭内有陈子昂塑像一尊,所塑陈子昂正襟端坐,状若沉思,气宇轩昂,令人肃然起敬。石像座台四周刻有各种花纹图案,十分精美。后院尽头有一六角亭,此亭屹立于梧冈山顶峰,凭栏远眺,可以纵览涪江两岸江山胜景。

在读书台内一块臭石吸引了众多的游人。臭石,于明代嘉靖年间由射洪县人杨最任云南副使时,从曲靖县带回,放置在金华镇江西街一小院内。

新中国建立后,1983年9月运往金华山,收藏于此。这块石头,形如人脑,表面微光,色呈灰黑。原高约1.2米,经多年来搬运敲击,现只有0.6米了。若以铁器击之,臭气顿出。

清代袁霖先生的《臭石歌》就惟妙惟肖地描绘了此石:“敲石得乐声,煮石得其味,那见击石出臭气?不信将石砥,臭即随手起,遗臭千年存,谁知石端委?”石头击之有臭,世间少闻。

陈子昂含冤而去了,但却给后人留下了千古绝唱,2006年6月,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伯玉毁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