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21 15:37:52 | 浏览:967
来源: 原创稿
11月25日上午,在遂宁市船山区永河现代农业园内的遂宁市天天雨露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柑橘基地里,村民正忙着将红彤彤的柑橘采摘装框。该公司负责人杨波初步测算:今年产量预计70万斤,产值近300万元。通过柑橘产业的不断发展,基地周边一千多名村民也实现了务工增收。
今年以来,船山区加快推动遂宁市第八次党代会精神加快落地落实,把发展现代农业园区作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牛鼻子”,进一步补短板、强弱项、上台阶,永河现代农业园跻身国家农村创新创业园区,生猪种养循环现代农业园区成为四川省首批五星级现代农业园区,道地川白芷园区被评为遂宁市四星级园区,绿色蔬菜园区纳入“渝遂绵”优质蔬菜生产带核心区范围。
目前,船山区建有现代农业产业园4个,其中省五星级园区1个、市四星级园区1个、区级园区2个。2020年该区实现农林牧渔总产值46.4亿元,增速5.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325元,增速8.7%。
如今,农业产业园区正逐步成为引领船山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引擎。
大力发展种养循环农业
打造成片成带成规模的绿色园区
11月29日上午,遂宁市船山区桂花镇桂郪村。在成片的青花椒基地里,村民们正忙着对青花椒树进行田间管理。而在基地旁,则是齐全农牧集团建设的智能化全生态立体式生猪养殖大楼。
“我们将生猪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粪污,生产成有机肥,用于园区青花椒的种植。”齐全农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童其权说,在2018年,公司在桂郪村流转土地1300余亩,通过创新“公司+产业+基地”的发展模式,建成了“生猪+青花椒”的特色农业畜牧业产业基地,以“猪—沼—果(菜、药)”循环农业为发展方向,构建起了立体智能生态楼房养殖和“适度规模+种养循环”养殖模式。
“我们在村里建的现代农业园区,坚持种养循环结合,走规模化、循环农业的发展道路,已带动周边10多个村,几千户村民脱贫致富增收。”在童其权规划的发展蓝图里,下一步该公司还将把生猪和青花椒品牌做强,通过发展旅游、种养殖和深加工业,带动更多的群众持续稳定增收。
绿色发展是推动船山现代农业园区跨越发展的重要方式。“农业园区内实施的种养循环,符合现代农业农村发展的需要,既能保证粮食满仓,又能实现绿水青山,较好地促进农业生态绿色发展。”船山区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曾波说,建设种养循环生态农业产业园区,将为全区农民增收、农业转型、农村发展赋能。
当前,船山区正紧紧围绕四川省现代农业“10 + 3”产业体系和农业多贡献、稳农业工作要求,按照遂宁市委提出的“成片成带成规模”发展思路,以全域园区化为路径,引导各园区突出特色、发扬优势、各展所长。在唐家、桂花片区打造生猪优势产业集中区,在唐家、永兴片区打造川白芷特色产业集中区,在永兴、河沙、仁里片区打造精品粮油加二三产融合集中区,全域布局生猪、川白芷等4大特色农业园区。
推出特色优质农副产品
打造成渝地区“果盘子”“菜篮子”
今年7月,船山区永河现代农业园核心区(河沙镇凤凰村)的上百亩葡萄陆续成熟。在位于凤凰村的天穗葡萄园内,一串串颗粒饱满、鲜嫩水灵的葡萄挂满藤架,吸引了一大波“好吃嘴”前来采摘。游客们一手提篮,一手摘果,享受自然,体验农趣。
2020年,船山区永河现代农业园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天穗农业,发展起300余亩的葡萄园,种植有夏黑、红提、醉金香等10余个品种。从7月初开始,各类葡萄相继成熟,采摘期一直持续到9月底。河沙镇天穗葡萄园负责人刘华建表示,“我们葡萄主要销往成渝及周边地区,全园产量在20万斤左右,产值约160万元。”
而在船山区老池镇书院村,来自重庆市潼南区的袁海军被喻为“蔬菜能手”。他承包的300亩土地,为船山区供应成渝两地蔬菜的“菜篮子”之一。
“每年除了用大棚种植部分的辣椒、苦瓜,其余都种植的萝卜。”袁海军笑着说:“现在,一年2000多吨萝卜在上市前就被预定完,成都、重庆的客商更是争抢着在基地拿货,现在是供不应求呀!”
近年来,船山区依托区位优势和良好的农业资源禀赋,坚持产加销贯通、农文旅融合,加快推出一批品种好、品味高、品相佳、品质优、品牌响的特色农副产品,当好成渝地区的“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
放眼整个船山,田间稻花香,蔬果满枝头。如今,船山区的“米袋子”更加充实,“菜篮子”更加丰富,“果盘子”更加多彩。
在产业规划中,船山区在龙凤、老池片区打造遂潼一体化蔬菜产业集中区,同时突出生猪全产业链、川白芷中国地理标志和蔬菜遂潼一体化发展优势,推进生猪园区争创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道地川白芷园区打造成为省级园区、蔬菜园区建设成为“渝遂绵”优质蔬菜生产带示范引领区。
强化科技赋能
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7月21日,在船山区唐家乡的遂宁天地网川白芷产业有限公司的白芷种植基地,来自四川农业大学吴卫专家团队的成员忙着在基地的肥效试验田和覆膜试验田进行分单元采样。
“其实,我们和四川农业大学已经是‘老搭档’了。”遂宁天地网川白芷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郑全林说,公司从2018年开始就与四川农业大学开始合作,共同推动白芷产业发展,已取得良好的成效。
“团队在企业基地布置了有机肥和化肥配施、除草剂筛选以及不同种类地膜覆盖试验等,目前试验正顺利进行。”四川农业大学吴卫专家团队成员蒋翼杰说,目前团队还将选育的“川芷2号“白芷新品种在企业基地进行示范推广。传统种植白芷20多天才发芽,“川芷2号”只需十二三天就可以实现发芽,“产量从以前的每亩400—500公斤提升到了600—700公斤。”
科技赋能让传统农业焕发新魅力,以科技提升带动产业提质。
“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和创新。科技创新是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根本动力。”曾波表示,要绘好乡村振兴的美好画卷,就需要以科技赋能,加快推进农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下一步,船山区将积极探索多途径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加强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多层次的农业科技型人才体系,大力引进农业高层次人才,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加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健全科技创新与转移转化投入保障制度体系,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对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投放力度。
在这片历经数载耕耘与蜕变的土地上,一幅粮仓满、花果丰、百姓富、乡村美的瑰丽画卷,正徐徐展开。现代农业园区引领,船山区农业农村正加速驶向现代化发展新未来。(杨小东)
五中全会公报明确指出,“要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全面促进消费,拓展投资空间”,如何进一步推动消费升级,释放国内消费潜力,将是十四五期间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基础,在其中,以信用卡为代表的消费金融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苏华摄其中,重点建设五象站、南宁北站、南宁站站城一体化改造等综合枢纽,建成贵南高铁和南玉、南崇城际铁路,推动规划建设南衡、南合湛等高铁。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苏华摄顺应城市人口增长趋势,建设特大城市。
过去五年,南宁全面落实强首府战略,一直奔跑在创新路上,用“新”实现高质量发展。让适宜的种子在适宜的环境中开花结果,南宁努力让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过去五年,南宁交出了一份高质量发展的漂亮“答卷”。
在第12届东博会上,香港举办了中国“魅力之城”香港记者招待会、香港经贸交流会等一系列面向东盟、中国内地的经贸交流活动,与东盟10国的“魅力之城”一起,综合展示贸易、投资、科技、文化、旅游等方面的发展和商机,美美与共、合作共赢。
农生文还详细了解南宁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情况,强调要积极做好我市轨道交通相关规划和项目策划等工作,争取国家和自治区更多支持,不断提升城市轨道交通覆盖面和服务品质,更好满足市民高质量出行需求。农生文强调,要高效推进轨道交通项目建设,科学调度、优化工期,推动规划项目早日开工建设、投入运营。
其中助企纾困重点支持3类:由成都市会展企业举办的线上、线上线下一体市场化展会项目,经认定后,按照实际投入的40%给予最高不超过50万元补贴;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副会长、广东会展组展企业协会会长、广东省会展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刘松萍教授做了题为《标准化是会展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的主题分享。
8月16日,川观新闻记者从成都市农业农村局获悉,成都刚刚出炉的《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成都片区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全面描绘了蓝图——未来三年,成都市耕地面积75%以上区域将建成“十化同步”的“天府粮仓”核心区。
根据《实施方案》,成都力争通过3年努力,提升建设1个十万亩粮油产业带、10个以上十万亩粮油产业园区、100个万亩粮经复合产业片(园)区,打造形成农田标准化、土地股份化、生产规模化、品种优质化、全程机械化、主体职业化、服务社会化、产品品牌化、管理数字化、效益多元化“十化同步”的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核心区。
23条举措促进滨海城市建设在临港新片区揭牌运行三周年之际,上海市政府制定了《关于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加快建设独立综合性节点滨海城市的若干政策措施》,其中有三方面合计23条举措,从产业支撑、城市建设和制度保障三方面,为临港描绘了下一步发展的“蓝图”。
新华社上海8月20日电(记者杨有宗)记者20日从上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获悉,成立满3年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正在加快建设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和现代化新城。推动临港新片区在新起点迈出新步伐,上海市政府制定了《关于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加快建设独立综合性节点滨海城市的若干政策措施》。